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5日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聽取有關省市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他強調,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組長張高麗出席座談會并講話。
習近平在重慶調研期間召開這次座談會,就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聽取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的意見和建議。座談會上,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等5位同志發言。他們結合實際,從不同角度就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有關問題談了認識和看法。習近平邊聽邊記,不時同他們討論交流。在聽取大家發言后,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強調,長江、黃河都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長江和長江經濟帶的地位和作用,說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這不僅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也是對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的尊重。
習近平指出,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抓長江生態保護。要在生態環境容量上過緊日子的前提下,依托長江水道,統籌岸上水上,正確處理防洪、通航、發電的矛盾,自覺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真正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
習近平強調,長江經濟帶作為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產、城和生物、濕地、環境等多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必須全面把握、統籌謀劃。要增強系統思維,統籌各地改革發展、各項區際政策、各領域建設、各種資源要素,使沿江各省市協同作用更明顯,促進長江經濟帶實現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東中西部互動合作,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
習近平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建立統籌協調、規劃引領、市場運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要更好發揮統領作用。發展規劃要著眼戰略全局、切合實際,發揮引領約束功能。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統一市場、加快轉方式調結構,這是已經明確的方向和重點,要用“快思維”、做加法。而科學利用水資源、優化產業布局、統籌港口岸線資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資項目,如果一時看不透,或者認識不統一,則要用“慢思維”,有時就要做減法。對一些二選一甚至多選一的“兩難”、“多難”問題,要科學論證,比較選優。對那些不能做的事情,要列出負面清單。市場、開放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動力。
張高麗在講話中表示,要把改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作為最緊迫而重大的任務,加強流域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大力構建綠色生態廊道。把長江黃金水道作為重要依托,抓好航道暢通、樞紐互通、江海聯通、關檢直通,高起點高水平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把引導產業優化布局作為協調協同發展重點,堅持創新發展,著力建設現代產業走廊。把推動新型城鎮化作為重要抓手,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把改革開放作為根本依靠,加強與“一帶一路”戰略銜接互動,培育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優勢。
擴展閱讀:
長江是中華民族母親河,長江流域覆蓋19省、幾百座大中城市,頻發的水污染事故是我們不能承受之重。據統計,我國長江沿岸集聚著約有40余萬家化工企業,并分布著五大鋼鐵基地、七大煉油廠,以及上海、南京、儀征等石油化工基地。“化工圍江”已成不爭事實。隨著各類化工園區的建立和港口碼頭、儲罐、化工項目的蜂擁而至,長江水質污染的風險逐年增加。
專家:長江水質下降趨勢尚未扭轉
一連串的數字足以引起足夠驚醒:長江江蘇段水質已降到三類,長江飲用水取水量超過80%;江蘇全省2/3河流水質低于三類;江蘇沿江8市廢水排放量占全省總量的74%;江蘇段入江支流有103條,較大的排污口有130多個。
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長周健民表示,近年來的調查表明,在水質方面,長江干流由于入水量大,總體水質尚可,但城市江段污染較為嚴重;流量相對少的支流污染情況更為驚人。以長江干流城市江段為例,岸邊污染帶不斷擴張,1993年污染帶長約560公里,2003年已達670公里,其中包括300余種有毒污染物;而支流方面,以太湖流域為代表的支流富營養化,劣五類水長期存在。
據環保部數據,全國總投資近10152億元的7555個化工石化建設項目中,81%布設在包括三峽庫區、南水北調輸水干渠沿線在內的江河水域和人口密集區等環境敏感區域,其中45%為重大風險源。
目前長江干流沿岸共有取水口近500個,都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岸邊污染帶影響,由于找不到符合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水源地,不少城市如上海、徐州等被迫采用江心取水辦法,開辟第二取水源等方式改善飲用水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