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南京市政府辦公廳公布“十三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簡稱規劃):爭取入選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第二批試點城市;研究制定垃圾分類收費方式,重點建設江南、江北環保產業園;建設循環型江北新城區;2020年,南京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五大美麗鄉村示范區全部建成……
研究制定垃圾分類收費方式
根據規劃,南京將大力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處理,擴大垃圾分類覆蓋面,研究制定垃圾分類收費方式,鼓勵市民進行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逐步提高垃圾分類收集水平。針對建筑垃圾,南京將調整完善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處置管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征收管理等相關法規,研究出臺城市建筑垃圾、道路建設廢棄物等廢棄資源利用管理辦法,在市區范圍建立完善的建筑垃圾分類回收及綜合利用設施。到2020年,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85%。
記者注意到,規劃還提到了重點建設江南環保產業園和江北環保產業園,實現南京市生活垃圾的資源化處理。
建設循環型江北新城區
構建綠色交通體系,規劃提出,大力發展城市公共自行車網絡,提高使用新能源公交車在公交車中的比例,倡導購買小排量、新能源等節能環保型機動車。到2020年,中心城區公共交通機動化分擔率要達到63%。同時,南京將實施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以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改造為重點,結合舊城改造、小區出新同步推進既有住宅節能改造。到2020年,城區范圍內新建民用建筑基本實現禁粘,禁粘區域達90%。新型墻材應用比例達95%以上,城鎮新建建筑綠色標準執行率達到100%。規劃還特別提到建設循環型江北新城區。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關于南京如何建設海綿城市,規劃中也有具體要求。南京將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就地消納和利用的降雨不低于70%,區域內的河湖水系水質、雨水資源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指標達到海綿城市相關標準,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效應有緩解。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其中,海綿型建筑與小區建設,采取屋頂綠化、雨水調蓄與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與小區的雨水積存和蓄滯能力;在道路、廣場建設中,改變雨水快排、直排的傳統做法,對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停車場、廣場等擴大使用透水鋪裝,并增強道路綠化帶、綠地對雨水的消納功能,減輕市政排水系統的壓力;海綿型公園和綠地這一塊,則通過建設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雨水調蓄設施等,就地消納雨水,并為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
規劃要求,海綿型新城區建設,著力推進江北新區核心區及高鐵樞紐經濟區紅花—機場片區海綿城市建設。此外,南京將加緊編制完成海綿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及實施方案,盡快確定海綿城市成片建設示范區,推進一批具備一定規模的示范項目盡早啟動實施,爭取入選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第二批試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