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京市規劃局牽頭編制的《南京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獲市政府批復。2016年7月6日,南京市政府下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意味著南京開始全面實施海綿城市建設,此次“專項規劃”的編制出爐是推動南京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措施,將為各規劃、設計、建設單位及管理部門貫徹海綿城市規劃設計理念,運用海綿城市的各項標準要求進行設計、建設提供權威指導。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會“呼吸”、有“彈性”, 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減少城市遇到暴雨時出現“看海”的尷尬。
此次“專項規劃”依托南京市生態本底特征,統籌解決內澇、城市面源污染、水生態破壞、水資源利用率低等關鍵問題,選取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l四大類10項指標,分別提出管控要求。其中,要求城市新、改建區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在80-85%,已建區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在70%到75%;面源污染削減率達50%;城市新建區域80%以上的岸坡要達到生態岸坡建設要求;全市水面率不低于11.4%,城區水面率不低于6%。
“專項規劃”將海綿城市保護空間和建設空間劃分為海綿城市生態保護區、建設改善區和建設示范區,分別予以管控。對海綿城市生態保護區,從擴大濕地保護范圍,增加生態紅線保護面積,嚴格管控農田、河湖水系和山林綠地三方面提出了具體保護要求;對海綿城市建設改善區和示范區,劃定管控分區,按一級分區、二級分區和三級分區,分別制定相適應的管控要求。
一級分區:依據城市空間布局,劃分為6大片區,分別為主城及周邊地區、江北新區、東山副城、仙林副城,溧水和高淳中心城區; 二級分區:按照排澇片劃分,共25個; 三級分區:在二級分區的基礎上,結合控規編制單元,細分到104個三級分區。
推進南京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從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四個方面給出了具體規劃措施,適用于南京新建、改建、擴建的建筑與小區、城市道路、公園綠地、廣場、地下空間等建設項目。
構建“蓄排結合”的排水防澇體系
在原有雨水管渠系統的基礎上新增多級雨水調蓄系統和超標雨水排放系統,從而實現蓄排結合,形成完善的排水防澇體系。
多級雨水調蓄系統是指新建地塊以及道路、廣場、綠地等采用下凹式綠地、綠色屋頂、透水鋪裝、生物滯留設施等徑流控制措施,以確保地塊外排徑流總量和峰值流量能得以控制。
超標雨水排放系統是用來應對超過雨水管渠系統設計標準的雨水徑流,一般通過綜合選擇自然水體、多功能調蓄水體、行泄通道、調蓄池、深層隧道等自然途徑或人工設施構建。
市規劃局市政處處長陳燕平介紹:“內澇防治標準為:城市能夠有效應對不低于50年一遇暴雨。”通過系統構建源頭減排、過程控制和系統治理工程體系,未來南京將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暴雨不成災”。
對148條行泄通道進行改造
南京城區25個排澇片區共148條雨水行洪泄洪通道(下簡稱“行泄通道”),其中5條為新建,分別為科技路、龍王山大道、啟智路、華東路、山河路,143條已建。
對于新建的行泄通道,應在道路兩側設置不小于5m的綠帶,在綠帶內設置溪道,有效組織地表徑流;對于已建的行泄通道,兩側有綠帶的,在綠帶內改造設置溪道,兩側沒有綠帶的,沿路增設蓋板溝及平側結合式雨水口,增加雨水收集和行泄能力。
細化城市用地豎向控制
豎向規劃是實現城市雨水徑流控制和塑造生態優美景觀等建設目標的重要規劃技術,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方面,此次“專項規劃”對此也做了規定,如地面建筑重要項目地面高程要高于相鄰道路最低點0.45米以上,地下建筑入口高程要高于周邊地面高程,道路徑流要經綠地消納后再排放等。
改善水環境,消除劣V類水體
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降雨和地表徑流沖刷等均會使水體遭受污染,“專項規劃”對此給出了總體思路:通過完善污水收集系統、雨污分流改造、加強廠網建設等措施,加強入河污染物控制,消除工業廢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等有固定排放點的污染源;通過水體清淤、垃圾及漂浮物清理等措施控制水體內源污染物;通過控制雨水徑流污染、雨水口污染、雨污混接污染,減輕降雨和地表徑流沖刷所造成的水體污染;通過引水補水、恢復和修復河道等方式加強生態河網建設,提升水環境容量。
通過不斷提高南京市水環境治理能力,到2020年,南京將消除劣V類水體。
附屬水面率設定剛性指標
為提升水面率,“專項規劃”將大型居住與公建、綠地與廣場用地的附屬水面率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指標體系,按照地塊性質和地塊面積,給予剛性指標控制要求,如地塊面積大于等于20公頃的居住用地和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其附屬水面率要求不低于2%。
另外,根據河道特征及周邊建設情況,建議恢復進香河、張王廟溝、北十里長溝西支、龍江河、響水河5條河道覆蓋段,全長約3.26千米。
確定43條河道進行岸坡生態化改造
綜合考慮河道水系現狀、周邊建設用地情況等,“專項規劃”確定43條近期需要岸坡生態化改造的河道,總長約為87.47km。改造形式包括:緩草坡駁岸、生態石籠駁岸、自嵌式植草駁岸等。
水資源利用定下“小目標”
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專項規劃”定下了“小目標”:加大提升我市節約水資源的能力,將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污水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南京市雨水利用替代城市供水比例達到5%。
雨水調蓄設施建設有了“硬杠杠”
今后南京2公頃以上用地,要求建設每公頃不小于200立方米的雨水調蓄設施;在保障地下空間功能和安全的基礎上,新建地下空間工程應配建雨水調蓄設施,具體配建標準為:每萬平方米地下空間面積配建調蓄容積不小于100 立方米的雨水調蓄設施。
調蓄設施可實現提高截流倍數、初期雨水調蓄、雨水利用調蓄、徑流總量調蓄等功能,調蓄污水優先排入污水廠集中處理,也可有效削減雨水徑流和面源污染。
通過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將7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南京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陳燕平表示,接下來,南京還將出臺一系列的技術導則,以更好地保障“專項規劃”的落實。
紫金山編輯 李心舟